偌大的城市裡,所有你想得到與想像不到的事都正在發生。
而轉個彎後,你遇見一名瘋子,那這下你可以確定,你正在一座真正的大城市裡了。
頁數:84
酒名: 大都會 (Metropole)
酒譜:
1.5 OZ.(45ml) 白蘭地
1.5 OZ.(45ml) 不甜香艾酒
2 dashes 柑橘苦精
1 dash 裴喬氏芳香苦精
攪拌法調製,濾冰後倒入冰鎮過的雞尾酒杯中,以酒漬櫻桃作為裝飾。
這杯是當年大都會飯店的招牌雞尾酒,飯店位於紐約時代廣場,
是在上個世紀的交會之際,體育愛好者集會的勝地。
關於大都會 (Metropole):
1852年的紐約曼哈頓,在百老匯(Broadway)與王子街(Prince Street)上座落著一龐然大物,
這佔住一整個街區的巨型建築就是大都會飯店(Metropolitan Hotel),
後來因為南北戰爭的影響,經濟蕭條,於是這個奢華一時的飯店就在1895年熄燈並被拆除。
(1882年位於紐約曼哈頓42街上的百老匯大概是長這樣子)
數年之後,康西汀(Considine)兄弟在西43街開立了另一家飯店,名叫大都會(Hotel Metropole)。
如同經濟的復甦,大都會飯店生意蒸蒸日上,於是這座比鄰於百老匯與時代廣場的豪華飯店,
成為當時仕紳名流最愛流連忘返的地方。
當初這可是美國首家在每間客房裡,都有設立自己專屬的自來水供應開關的高級飯店。
隨著飯店的來客絡繹不絕,出入的份子也越來越多,
西裝筆挺留著鬍子的男子戴著高挺的禮帽,
披著雪白披肩穿著禮服款擺的金髮女郎,
政客、富商、百老匯明星、土豪,甚至賭徒~
逐漸地,進出的人越來越複雜,一如大城市的華美瑰麗,醜惡的一面也不惶多讓,
所有你想得到與想像不到的事都正在發生。
1912年的7月16日凌晨,赫爾曼 羅森塔爾(Herman Rosenthal)被發現陳屍在大都會飯店中,
而赫爾曼是紐約好幾處賭場的老闆。
後來,大都會飯店被改建為羅賽夫飯店(Hotel Rosoff)。
這是現在的紐約時代廣場(上)與百老匯劇院(下)
都會的興衰如同以往一直這麼地持續著,然而不只如此,整個時代都不停的在變革,
我們所喝的酒當然也是,前幾篇的敘述中,都有對於雞尾酒的變革做了描繪,
而大都會這杯酒,是以白蘭地與香艾酒一比一的比例來調製,並且點綴些許的苦精,
所以你也可以解讀為,將老式馬丁尼改為以白蘭地當基底來調製的雞尾酒。
根據大衛汪卓瑞克(David Wondrich),這位雞尾酒歷史專家在書中(Imbibe! P.249)的描述,
大都會雞尾酒,最早是被收錄在喬治卡普勒(George J. Kappeler)的
摩登美國飲品(Modern American Drinks,1900年) 中,
在書中第39頁,可以看到有 Metropole 與 Metropolitan 這兩杯雞尾酒,
最大的差異就在,後者僅使用是安格仕芳香苦精,並且最後在噴附皮油後
以檸檬皮捲做為裝飾。
調製心得:
相較於一比一的曼哈頓或是馬丁尼,白蘭地與香艾酒的搭配頗為合宜,
同為葡萄原料的搭配,口感圓潤而尾段乾口,是杯不錯的開胃或餐間雞尾酒。
在許多酒譜中會指定使用法式的香艾酒,
這樣的調製方式在口感的一致性上的確頗有幫助,
而較和緩的藥草風味也會較大眾味得多。
人頭馬VSOP(Remy Martin)搭配Noilly Prat香艾酒,
喝起來令人有種"葡萄美酒夜光杯"的感受,
入口先是白蘭地馥郁芬芳的香氣,
尾段則帶有白酒微澀的口感與苦精的風味,
入喉後香艾酒的藥草香氣又會漸漸地回到口腔中。
以軒尼詩VSOP(Hennessy)搭配Noilly Prat香艾酒,
卻會組合出一種類似鹹葡萄乾的口感~喝起來融合度比較低。
但建議調酒老鳥不妨嘗試義式的香艾酒,
強壯的香藥草風味骨幹襯托出的白蘭地風味也是相當迷人的。
人頭馬VSOP(Remy Martin)搭配瑞卡多納(Riccadonna)則會互相將特色帶出,
算是不錯的搭配。
相較前者,軒尼詩VSOP(Hennessy)較強壯的酒體,
與義式香艾酒擁有較高的同質性,融合度也較高。
而我在馬丁尼篇等也提過我對於"過期義式香艾酒"的偏好,
我手上的三瓶馬丁尼香艾酒(Martini)與瑞卡多納(Riccadonna),
都因為久放而有一個十分馥郁芬芳的韻味,很像某種堅果的風味久久不散,
試過的都無一不驚訝地說「太誇張了吧! 這是馬丁尼(香艾酒)嗎!!?」。
所以在香艾酒的種類上我並沒有特別的指定。
裴喬氏芳香苦精(Peychaud's Bitters)在台灣並沒有正式的代理進口,
苦精真締(Bitters Truth)的克里奧爾苦精,雖多了茴香的風味,
但在使用上會是最佳替代品。
而近代常用於取代香艾酒的麗葉(LILLET)在大都會上也頗適合作為替代,
微酸的白酒風味和白蘭地搭配可說是如出一轍(阿本來就是啊~),
而且調製出來,在口感上也是最為大眾的一杯。
麗葉酒(LILLET)是近代雞尾酒中最常拿來代替香艾酒的品項。
除了以干邑白蘭地之外,我連想到與大都會一樣有著黑歷史的
經典的雞尾酒傑克玫瑰(Jack Rose),所以我嘗試了
以美國蘋果白蘭地(Apple Jack)來調製。
而如同一樣是茴香酒但世界各地卻都有的不同名子一樣,
以蘋果為原料所蒸餾出的白蘭地在法國稱作卡瓦多斯(Calvados),
而在美國,則叫做蘋果傑克(Apple Jack)。
蘋果傑克(Apple Jack)在融和性較干邑白蘭地要來得高上許多。
但與義式香艾酒搭配上在表現的強度上好像偏弱,
會有香艾酒為主,蘋果傑克變成次要的感覺~
以蘋果傑克(Apple Jack)搭配Noilly Prat來調製,
則是當天融合度與一體感最高的一杯,喝起來的感覺
像是介於曼哈頓跟馬丁尼之間,且富有果香。
不論時代或是流行,總是興衰起落,很難有永恆不朽的事物,
繁榮的都會如此,豪華的飯店如此,經典的雞尾酒也是如此,
這也令我想到台灣"洋酒"流行的興衰。
小時候對於洋酒的印象幾乎是與白蘭地劃上等號,
那時的印象就是很"昂貴的東西",
就像小孩子永遠拿不到的玻璃櫃最上層的發光物體,
當然~這發的光只是因為"得不到的最好"而閃耀出的光芒。
隨著年齡增加,開始聽說威士忌好像也是很厲害的玩意,
這時洋酒腦海裡的圖案除了圓圓扁扁的"叉圈"之外,
也多了幾瓶叫作威士忌的東西。
(那時當然還不知道調和式威士忌系啥米碗糕)
等到我真的開始喝酒的時候,聽說除了酒店,
已經沒什麼人在喝白蘭地了~
昂貴的白蘭地一直是高級洋酒,而被視作便宜貨的威士忌卻越作越好,
越調越"順口",越調越符合台灣人的口味與荷包,
逐漸,口味與市場均已轉型,而這樣的脈絡卻不只在台灣,而是世界性的。
或許也因為如此吧! 除了我本身就還滿喜歡白蘭地的風味之外,
一種時代眼淚的感覺,也是白蘭地給我的特殊感受。
又或許這個感覺喝起來有點寂寥,有點像是《Lost in Translation》中的鮑伯,
從風光走到寂寞。
哪麼~在新的時代正不停地開展時,你/妳又想喝點什麼呢?
推薦指數:
材料取得難度:★★★ (苦精掉寶率較低)
大眾化口感: ★★★
建議試調: ★★★
個人喜好: ★★★
下杯預告:鮮乳派對酒 (Milk Punch)
有興趣得知本局第一手消息,請看下方跑馬燈:
米絲阿樂局粉絲頁:可看到本局剛出爐的文章、雞尾酒資訊與相關新聞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