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校閱這本Liquid Intelligence的時候,發現作者推薦了一種琴通寧(Gin & Tonic)的超猛調製法,經我們實驗後發現真的灰常膩害,推薦給各位試試~
作者介紹琴通寧時開宗明義,以傳統調酒技術根本無法調出一杯好喝的琴通寧(依他的標準),因為如果琴酒的比例高,碳酸的口感就會很微弱,反之,如果通寧水的比例高,喝起來又會顯得淡而無味甚至口感過甜……
作者最不能接受的是,使用常溫琴酒以及不夠冰的通寧水調的琴通寧,不僅喝起來沒有氣泡,更會因為大量的融冰不知道到底在喝尛……
繼續說下去之前,先提一下這本書的內容:這位作者製作調酒材料的設備一般人實在是很難取得,書中他利用各種不同的科學儀器與設備去製作調酒……但請別誤會,作者超討厭分子調酒,他用這些儀器與設備是為了取得以傳統方式無法製作的材料,或是特定狀態的成品。
作者也知道一般人不會在家裡為了調酒添購這些紫裝級的設備,所以每個主題他都會先提一種高科技版(利用高階儀器完成)的作法,然後告訴大家有一個不是那麼令人滿意、但是還堪用的方法~(就是沒有錢也可以做到的啦!)
這位作者為了調製一杯另自己滿意的琴通寧:
買奎寧回來自己煮奎寧糖漿以製作通寧水
用離心機將萊姆汁進行澄化(指去除懸浮物後留下透明的萊姆汁,因為這些懸浮物是二氧化碳的起核點,容易造成二氧化碳散失)
將萊姆汁與琴酒的混合液用旋蒸儀旋轉蒸發儀進行再蒸餾
將蒸餾所得的液體再添加檸檬酸、蘋果酸、糖漿、鹽與琥珀酸及通寧水
將上述步驟所得的液體加以冷卻,最後打入高壓的二氧化碳……
上面這些就是作者為了追求一杯極致的琴通寧,添購各項設備來調製一杯酒的步驟……今天寫這一篇,就是將作者認為在最傳統的方式下,你在家能夠完成、最好喝的琴通寧分享給各位~
製作這杯琴通寧的步驟與神戶式Highball的前置作業有點像-可以冷凍的東西就冷凍、不能冷凍的東西就冷藏,無論是酒、副材料還是工具與杯具都一樣。
所以我們就預先冷凍了坦奎利十號、酒嘴、香檳杯,調製前30分鐘,我們也將巫山通寧水放入冷凍庫,讓通寧水的溫度降到結凍邊緣~
調製過程中,任何多餘的動作都會使得溫度升高而散失碳酸,因此作者建議不要使用量酒器,將琴酒與通寧水的量預先目測好;我們為了讓比例更為準確,先在香檳杯的外側貼上標線貼紙,下面那張是琴酒要加的量,上面那張則是要倒入通寧水的量~(作者建議量約是50ml琴酒加100ml通寧水)
第一次先量出琴酒量
第二次再量出通寧水量
將這個貼有標線的香檳杯放在一旁作為對照,然後另取一個冷凍香檳杯,倒入冷凍琴酒到第一條刻度線的高度。作者建議先加琴酒,因為這樣可以融化杯裡散浮的碎冰晶,消除潛在的氣泡起核點,避免加入通寧水時會產生大量泡沫。
以45度斜角倒入通寧水,因為通寧水的比重比琴酒大,因此會沉於底部,這時候漂浮在上方的琴酒,就可以有效阻隔通寧水不要與空氣接觸!
超神奇的事發生了!以往調製琴通寧,倒入通寧水會產生大量的碳酸氣泡,但這樣的倒法不會!在加入冰塊前,只有微微的幾顆氣泡浮起,整杯酒幾乎是呈現半靜止的狀態,天啊這真是太神奇了!
大家一定會有疑問,那這樣不是混合不均勻嗎?怎麼喝?更神奇的事情來了,作者建議最後再加冰塊是因為,當冰塊(表面有很多起核點)投入杯中,接觸到通寧水會產生氣泡將上方的琴酒衝開並混合均勻,因為使用香檳杯,加上材料都有充分冰鎮,氣泡的散失速度非常慢,重點是還很綿密啊~
當第一個冰塊加入時,因為表面都還是琴酒,所以也不會有氣泡浮起:
但是當第二個冰塊加入將第一個下壓至有通寧水的深度,綿密的氣泡從冰塊旁開始冒出:
氣泡綿密的不得鳥,而且琴酒味濃碳酸也強,根本是把琴通寧當香檳在喝啊!
調過幾杯、確認這個方法可行之後,我們覺得作者的比例實在是太硬(酒精感太強),於是調整了一下比例,琴酒只倒30ml搭配90ml通寧水,然後將對照用的香檳杯也重新貼上標線貼紙。
雖然這樣的比例口感比較大眾化,但我們也發現琴酒比例降低(通寧水比例相對增加),底下的通寧水氣泡會比較容易冒上來,不像1:2的時候幾乎不會有什麼氣泡~
作者提出一個現象,假設有AB兩杯酒精濃度不同但材料一樣的調酒(A>B),想在A杯與B杯喝到同樣程度的碳酸感,A杯要注入的二氧化碳量就要更多,這是因為二氧化碳在低溫、高壓的狀態下溶解度高,但是在高酒精濃度的液體中較低。
1:2的酒精感強碳酸感低,但琴酒與通寧水的平衡相當好
1:3雖然適飲且碳酸感強,但琴酒的特色就沒那麼明顯了
我覺得要實驗到一個酒精感、氣泡感與兩種材料平衡點的酒譜,可能還需要多次的嘗試,但!光是這個喝法給人帶來的驚豔感已經讓我忍不住想分享一下!
強烈的建議大家一定要試一試呀!
對了,作者認為如果要加萊姆汁,只要最後擠一點汁進去、再將萊姆輕輕的放在冰塊最上層即可,因為萊姆角只要一和材料一起攪拌,就會立刻產生大量的氣泡。因為我們使用的是相對不甜的巫山通寧水,因此最後索性連檸檬角都不加了~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