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雞尾酒經典書籍介紹當中,我曾提過在傑森威爾森的《重型醉漢》當中,
所記敘的這杯新廣場(Nouveau Carré), 是我個人目前最最喜歡的龍舌蘭雞尾酒。
本篇就帶大家來看看這杯酒的魅力何在? 我們曾經在美國雞尾酒博物館單元中,
介紹過德比雞尾酒,在各種版本的配方中,有一個基酒百搭的版本,
就是以搭配D.O.M.班尼迪克汀來調製的,其中又以與龍舌蘭的搭配是我個人最為喜歡~
而這杯新廣場就是類似這樣的一個節奏。
這杯酒的配方是由位於舊金山的苦艾酒法式餐酒館(Absinthe Brasserie & Bar)裡的
強尼 雷格林(Jonny Raglin)所創作的。
「Brasserie」為法語的餐酒館或啤酒餐廳,較一般我們稱作小餐酒館的「Bistro」
在裝潢與價位上,都高上了一級,場合更正式了一點。
硬要講大概就像隨意鳥地方和金色三麥的差異~或是金色三麥和熱炒店的價差。
「Restaurant」的話就是像西餐廳那樣又正式又高檔der,好比茹絲葵。
常見的餐館從荷包要噴出的角度來看,就是 Restaurant> Brasserie> Bistro>Café。
看一下他們的官網就可以知道他的檔次到哪邊惹~
翹鬍子哥強尼於2004-2009之間在苦艾酒餐廳擔任吧台經理,後來自己開了一間雞尾酒沙龍,
他這杯以老廣場為發想所變異出來的新創作,以較長陳年的龍舌蘭(Añejo)為基底調製。
新廣場(Nouveau Carré)的酒譜為
1又1/2 OZ.長陳年的龍舌蘭(Añejo)
3/4 OZ.D.O.M.班尼迪克汀
1/4 OZ.麗葉酒
2 dashes 裴喬氏苦精
書上所記載的調製方式為,在雪克杯中加入冰塊後再加入材料,攪拌至結霜,最後以檸檬皮為裝飾。
我想這是一個有趣且不錯的練習方式,用以觀察自己攪拌的程度,溫度是否夠低,
並且練習如何在不融化出過多水份的前提下,達到充足的冰鎮。
新廣場(Nouveau Carré)對比於經典的紐奧良風雞尾酒老廣場
(Vieux Carré,稍後在美國雞尾酒博物館會有詳細的介紹),
兩者的配方都是以基酒搭配D.O.M.班尼迪克汀、葡萄開胃酒 以及苦精來調製的。
新廣場則是將原本的白蘭地以及裸麥威士忌,改以陳年龍舌蘭來詮釋,
以較為摩登的麗葉酒取代傳統的葡萄開胃酒-香艾酒,且僅保留紐澳良風格的裴喬氏苦精。
這酒譜喝起來相當相當的具有一體感,入後之後所映出的層次感又層層分明,
喝起來甘醇滑順不刺激並富有龍舌蘭的特色,龍舌蘭粉絲千萬不要錯過這一杯啊~
(Nouveau,意為「新的」,發音似“弩芙“。Carré,為「方型」或「廣場」,發音似“嘎嘿“。)
不過麗葉酒不易取得,有一個在網路上發現的酒譜和它十分相似,
沒有麗葉的人客可以作為替代方案。
這杯被稱作~百老匯街區(Broadway Theatre District Cocktail)酒譜為
Broadway Theatre District Cocktail
2 OZ. 長陳年的龍舌蘭(Añejo)
3/4 OZ. 白色香艾酒 (朵琳 Dolin)
1/4 OZ. D.O.M.班尼迪克汀
1 dash 葡萄柚苦精 (費氏兄弟 Fee's Bro)
1 dash 巧克力苦精 (Bittermens)
以攪拌法調製,完成後濾冰倒入涮過苦艾酒的雞尾酒杯中。
噴附火燒橙皮油,再以橙皮作為裝飾。
這一杯的層次相當的精巧與鮮明,雖不知這酒譜與新廣場之間是否有什麼關聯,
但兩者若相對照,會發現百老匯街區以白香艾酒搭配苦精和涮杯的苦艾酒,還有最後的火燒橙皮,
詮釋出與麗葉酒相仿的元素,並且帶有十足的克里奧爾風格。
當然兩者在節奏上是全然不同的,例如要形容起來,哪個味道哪個味道先迸出來的順序,是不相同的。
百老匯街區的風味元素也較新廣場來得複雜多也外放得多,而新廣場所營造出的那種混然一體的感覺,
則是勝過前者,如要評論酒譜高下的話,我個人是認為新廣場的鬼斧神工,
就好比是一名深藏不露的世外高人,如果百老匯街區是令狐沖,那新廣場農可能就是風清揚這樣~
但兩杯酒一個共通的特點,就是都與完美地與陳年龍舌蘭結合,都是潮厲害der酒譜捏!
如果沒有上述那些苦精的話,也別氣餒溜,先用安格式苦精檔一下先,
因為陳年龍舌蘭、葡萄開胃酒(例如香艾酒)和D.O.M.這組合真的很讚的啊~
不過說到百老匯,人客們一定要去看一下《鳥人》!這片太膩害惹r!
有興趣得知本局第一手消息,請看下方跑馬燈:
米絲阿樂局粉絲頁:可看到本局剛出爐的文章、雞尾酒資訊與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