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腥太口怕了~粉紅瑪麗可以嗎可以嗎?
第拾參篇2013.02.05
頁數:P.34-P.35
酒名:血腥瑪麗(Bloody Mary)
酒譜:
1.5 oz (45ml) 伏特加
2dashes 烏斯特黑醋醬
2dashes 塔巴斯可辣醬
一撮鹽與胡椒
0.25 oz (7.5ml) 新鮮檸檬汁
4 oz (120ml) 蕃茄汁
將所有材料放入調酒杯,緩緩的將它們倒入另外一個調酒杯,重複幾次這個步驟
小心不要挫傷蕃茄汁(?)濾掉冰塊將酒液倒入已冰鎮的高腳杯,以檸檬和萊姆角掛於杯緣作為裝飾
※註:小心不要『挫傷』(Bruise)蕃茄汁不知道是什麼意思,有沒有神人可以告訴我…
關於血腥瑪麗(Bloody Mary)
這杯酒的起源眾說紛紜,但目前公信力最高的版本是這樣的…
記得床第之間提到的Harry MacElhone嗎?他工作的Harry’s New York Bar是後來改名重建的,它的前身是New York Bar,有一位在那裡工作的Fernand Petiot,宣稱他創作了這杯經典調酒,時間是1920年代初~
Fernand Petiot
1926年,弗南德從巴黎移居俄亥俄州,1934年禁酒令結束,他在美國紐約的St.Regis Hotel找到工作:在飯店的King Cole Bar當Bartender,並開始推廣血腥瑪麗這款調酒。
St.Regis Hotel
現在的King Cole Bar一景
註:電影『穿著Prada的惡魔』,有個場景就是在這個Bar拍的優(背影為安海瑟薇),還有很多電影在這裡取景,這篇文章有介紹~
因為血腥瑪麗這個名字不討喜,要在高級飯店上流社會生存一定要有個假掰的名字,所以當時弗南德用Red Snapper為名推廣,而且改用較常用於雞尾酒的琴酒(那時候伏特加在美國還不是那麼普及)。
只是藝名不敵本名,到了1940年代,這杯總算被『正名』回Bloody Mary…而改用琴酒的版本,就被稱為Red Snapper
不過為了紀念弗南德,目前King Cole Bar還是以Red Snapper為名,與血腥瑪麗通用,指的是同一杯酒、一樣以伏特加調製,以下是官網的酒譜:
The St. Regis Red Snapper (Bloody Mary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1 ounce vodka, preferably Belvedere
2 ounces tomato juice
6 to 8 drops lemon juice
2 large pinches salt
1/3 teaspoon freshly ground black pepper
2 dashes Tabasco sauce
1/2 teaspoon Worcestershire sauce
Ice
1 wedge of lemon.
Stir the vodka, tomato juice, lemon juice, salt, pepper, Tabasco and Worcestershire in a mixing glass filled with ice until combined and chilled. Strain into a Collins glass filled with ice. Garnish with a wedge of lemon. Makes 1 cocktail.
(註:有些調酒書的Red Snapper,指的是另一杯以威士忌為基酒的調酒)
這杯酒大受歡迎並流傳至今,St.Regis Hotel也用這杯酒當作招牌宣傳;這篇文章提到飯店現在提供20種血腥瑪麗雞尾酒,包括了數位精英Bartender與各家酒吧的傑作~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Harry’s New York Bar自認為是血腥瑪麗發源地,St.Regis Hotel則宣稱弗南德還在巴黎工作時,血腥瑪麗並沒有其他調味料,只有伏特加與蕃茄汁以1:1的比例調製,而且剛出現在紐約時並沒有很受歡迎…
1934年,俄羅斯王子Serge Obolensky到了King Cole Bar作客,他要求Bartender把『紅鯛魚』做的spice up一點,弗南德靈機一動加了些調味料,沒想到這杯酒大受紐約客歡迎,喝過都按讚、讚完還會轉氛享,血腥瑪麗從此踏入經典雞尾酒殿堂~
Serge Obolensky
(註:會不會其實弗南德聽不懂俄文,然後王子要求東、要求西要求到起杜欄,一怒之下就在飲料裡面『加料』報仇這樣?)
關於血腥瑪麗的發源還有另外兩種說法。
第一種說法認為血腥瑪麗發源於美國禁酒令時期,地下酒吧21俱樂部,創作者是Henry Zbikiewicz,用萊偽裝成果汁躲避查緝員~
不過這個說法佐證不多,我也不太懂為什麼維基百科要將它列入。
第二種說法討論較多,演員George Jessel宣稱這杯酒是他發明的~
喬治在他的自傳The World I Lived In中提到,這杯酒是他在1927年的棕櫚灘(Palm Beach)所發明的
The World I Lived In
1927年,當時喬治住在棕櫚灘,有一晚因為喝個爛醉隔天非常痛苦,於是吩咐調酒師調一杯可以解宿醉的飲料,沒想到大家喝完驚為天人,此時剛好有個叫Mary的女性穿白衣經過,喬治就請她試喝這杯酒…
結果一不小心這杯酒濺灑出萊,就這樣倒在Mary身上,於是她說:
現在你可以叫我血腥瑪麗了!Now, you can call me Bloody Mary, George!
為什麼一本1975年才出版的自傳,敘述的內容可以被列為血腥瑪麗可能的發源之一?
因為血腥瑪麗的基底(伏特加+蕃茄汁),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出現在1939年的八卦刊物“This New York”,作家Lucius Beebe在裡面提到了血腥瑪麗這杯酒,也提到了喬治。
關於這種說法,弗南德的回應不承認也不否認,他在1964年接受The New Yorker magazine專訪時說出以下這段文字:
“I initiated the Bloody Mary of today,” he told us. “George Jessel said he created it, but it was really nothing but vodka and tomato juice when I took it over. I cover the bottom of the shaker with four large dashes of salt, two dashes of black pepper, two dashes of cayenne pepper, and a layer of Worcestershire sauce; I then add a dash of lemon juice and some cracked ice, put in two ounces of vodka and two ounces of thick tomato juice, shake, strain, and pour. We serve a hundred to a hundred and fifty Bloody Marys a day here in the King Cole Room and in the other restaurants and the banquet rooms
這段話的重點只有一個:喬治的血腥瑪麗只是用蕃茄汁當軟性飲料的Highball而已,跟我這種蔚為經典的調法比起來算哪根毛?
沒想到故事還沒講完,字數又已經破表了,血腥瑪麗我們下篇見!
留言列表